【影評】里斯本夜車 _ 出走,是為了追尋更真實的自己

Chuehwayne
Jun 30, 2021

一場文學與哲學的深度對話,一段意外與豐收生命探險

故事基本介紹

里斯本夜車,由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翻拍自同名小說作家帕斯卡‧梅西耶(Pascal Mercier)著書《里斯本夜車 Nachtzug nach Lissabon》,描述1974年於葡萄牙爆發的康乃馨革命,始於一名生活平淡的中學教師戈列格里斯,在路途中救下了跳河未遂的葡萄牙女子,而後女子不告而別,僅遺留下一件鮮紅色大衣、一本名為「文字煉金師」的書、一張將在十五分鐘後啟程往葡萄牙里斯本的火車票,戈列格里斯離開了原本一成不變的生活,開啟未曾預料的尋覓之旅。

故事劇情採用「書中書」呈現,穿插故事主角的心境變化與文字煉金師作者「阿瑪迪歐‧德‧普拉多」所處的過往時空,藉由戈列格里斯追尋普拉多的人生故事,理解整個劇情中,葡萄牙過往受獨裁統治的歷史背景與普拉多身為反抗組織的轟烈一生。故事闡述了一場文學與哲學的深度對話,一段意外與豐收的生命探險。

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部分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

一位生活單調無趣的中學教師,在劇情一開始即被文字煉金師書中一句話吸引,從而走上意料之外的旅程。「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部份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現今社會,諸如憂鬱症、慮病症等社會文明病逐漸攀升,現代人常於生活中面臨壓力、人際關係、情緒等諸多問題,堆疊宛若高山,多數人常因社會所賦予的桎梏而飽受迷惘,迷惘久了,或許也就成了慣例,接受現況。

戈列格里斯一直清楚自己是個無趣的人,希望增添生活中的樂趣與歡快,卻也屈從於學校同事、學生,甚至於周遭人群對他的觀感:一位生活極具條理、博覽群書的教師。如果只能依賴內心那渴望獲得他人認同的一部份生活,想要突破框架、違背世人眼光的戈列格里斯該如何處置?葡萄牙女人帶著文字煉金師意外闖入安逸已久的世界,為戈列格里斯找到了契機出走,開始屬於他個人的新篇章。那身處現代的我們呢?僅能依賴內心部分清泉澆灌自身,安慰且說服自己這就是生活,剩餘的,那被我們所放置、丟棄的情感該如何處置?

阿瑪迪歐的墓誌銘與死亡哲學

「當獨裁既成事實,革命便勢在必行」When dictatorship is a fact, revolution becomes a duty.此句刻劃於阿瑪迪歐墳墓的豪言壯志,應當改編自悲慘世界作者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之名言,「當獨裁既成事實,革命便既成權利」When dictatorship is a fact, revolution becomes a right.

阿瑪迪歐的爸爸是位大法官,作為法西斯極權得利者的後代,阿瑪迪歐卻從學生時代便開始否決這樣的統治方式,並樂於結交普通百姓朋友,甚至在畢業典禮上慷慨激昂的批判當下時局。「我不願活在沒有教堂的世界,我需要它們的美麗與宏偉來抵擋軍隊制服的骯髒色彩;我需要聖經中的言語,需要它詩意中的力量,需要它來抵擋空洞的獨裁標語……」以強烈開頭批判當下時局,而他的父親就坐在台下,嚴肅且冷酷凝視。結語部分更是譴責上帝對於當下時局的漠視,認為人們應當反抗。

「被統治而沒有思想、沒有秘密的人相信上帝,便能獲得永生?但嚴肅地說,誰又想獲得永生?在座的各位沒人知道永生是什麼感受,而這是種福分,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永生就像地獄,永遠困在不朽的天堂;只有死亡,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每時每刻的美麗與憂懼,只有通過死亡,才能讓人感受到活著。」這樣的阿瑪迪歐,讓人不禁聯想美國開國元勳派屈克‧亨利(Patrick Henry)在維吉尼亞議會上的演講「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兩者為了改革社會「向死而生」的死亡哲學,死亡的過程相較於單純的死亡結果,更加純粹且真實。

與原創書《里斯本夜車》比較

不得不說,文字版的里斯本夜車更加引人入勝,帕斯卡‧梅西耶將戈列格里斯的形象塑造得更生硬古板,絕對是個生活毫無起伏的人物;亦將文字煉金師作者阿瑪迪歐對於自身極權者地位與身處革命組織的矛盾情感描寫得更加劇烈,也將文字煉金師的內容闡述得更加明確,令人身臨阿瑪迪歐的心路歷程,經歷愛情、友誼、有限生命、死亡與孤獨,其感性密度與思想深度,都相對於電影,更令人深深感動。非常推薦還沒看過電影的人,看一次這部冷門好片,如果是喜歡文學與哲學的朋友,那一定會對《里斯本夜車》這本書愛不釋手!

--

--

Chuehwayne

A student from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rying to fulfill my life with words and expression